麻豆在线

【信语】郑王梓:以笃行破万难,以巧思绘青春
2025-09-06 西建大信控 点击:[]

编者按:弦歌不辍,薪火相传,从校园到职场,从学业到事业,在生涯旅途的一个个十字路口,我们在抉择中锚定方向,在可能中追寻答案,用亲身实践回答青春与岁月,书写光荣与梦想。

麻豆在线 推出“信语”栏目,邀请行业专家、知名校友、优秀学子等,书写他们砥砺奋进的奋斗历程,讲述他们弥足珍贵的经验心得。让我们共同循着他们的足迹,踏寻属于我们的道路与答案。

九月伊始,又是一年迎新时,新的信控人们也即将踏上自己的“星辰大海”。“信语”推出“致新生”系列,让我们走进郑王梓同学的学习和生活,聆听他的成长故事。

郑王梓,共青团员,人工智能2403班团支部书记,信息与控制学院学生会交流实践部成员,校学生会综合事务部成员。大一学年平均学分绩点4.18,位列专业第二。曾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赛区三等奖,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铜奖,校级手语操比赛特等奖。曾担任“灵玉奇猕智联队” 寒假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,校级重点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,负责国家级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,参与共创专利三项。  

一、找准方法,笃学成长

作为一名新生,面对课程带来的压力,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。刚踏入大学校园,郑王梓便通过“学习、观察、交流”三步法,快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。开学前,他主动搜集大学学习方法论,通过Bilibili,微博等网络媒介,参考学习类up主分享的认知框架搭建方法,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应用;课堂上,他专注捕捉老师强调的知识重点与考核方向,精准把握学习核心;课下,他积极向学长学姐请教不同学科的学习技巧与考试形式,尤其针对编程类课程,他深知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,课后主动编写代码、反复实践,杜绝“纸上谈兵”,让知识在实操中落地。在设定学业目标时,郑王梓没有局限于“考高分”的表层追求,而是结合人工智能专业方向,将目标拆解为“基础课打牢、专业课争先、科研竞赛入门”三个维度。他坚信“取法乎上得其中”,用具体数值让目标更易落地。这种清晰且有层次的规划,为他的大学学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科学的学习策略也是成就一份良好的成绩单的关键。在郑王梓看来,课前预习无需逐字啃教材,而是通过浏览课程目录明确核心知识点,再找简要的讲解视频了解概念,20分钟的预习就能让课堂听讲更有针对性。课堂上,他优先紧跟老师思路,不纠结于记全笔记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课本空白处作记录,避免打断听课节奏,课后再通过请教老师或查资料解决。每天晚上,他都会花30分钟复盘当天所学,坚决保证日日清,不给新的一天留昨天的问题。

“坚持做一个解决问题的人”,这句从初中就伴随他的座右铭,成为他学习路上的“指南针”。大一学习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时,他曾多次遭遇代码报错的困境,但他没有选择放弃或直接翻看标准答案,而是先逐行检查代码逻辑、标记可疑函数,再对照课本同类项目寻找差异,最后反复调整参数,直到成功解决问题。这个过程不仅帮助郑王梓完成了作业,更让他对代码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二、躬行实践,多维提升

课程学习之余,郑王梓也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活动。对他来说,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、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,不仅能挑战自我,获得各种奖项,也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升华。“数学建模备赛时,我把线性代数、概率论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中,还学会了SPSS、MATLAB等工具,编程实践能力提升特别快。”对于新生如何选择竞赛,他建议:“先明确未来方向是偏软件还是硬件,再结合自身基础和兴趣,通过校内培训、学长学姐分享了解竞赛流程,从小型赛事开始积累经验。大学的容错率很高,有尝试才有故事。”

作为“基于深度学习的害虫识别算法研究”省级创新项目负责人,郑王梓深谙“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”的道理。面对复杂田间环境下害虫识别精度低的问题,他从《计算机组成原理》的量化知识中找思路,用INT8量化技术压缩模型体积,既解决了手机端部署卡顿的难题,也吃透了“精度与算力平衡”的理论逻辑;当田间数据稀缺时,他借助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》的样本分布知识,用GAN生成对抗网络合成复杂场景样本,让抽象的“数据增强”理论变成可操作的方案。参与科研不必畏惧难题,主动从课堂理论中找方法,把课本里的公式、算法落地到具体问题中,既能推进项目,也能让理论学习不再空洞。这种“做中学、学中悟”的方式,正是他在实践中成长的核心密码。

三、全面发展,稳定心态

身兼多份学生工作、参与大量实践活动,还要保障优异的学业成绩,郑王梓的秘诀在于“明确优先级+巧用碎片化时间”。他会为每天的任务制定“三色清单”:红色标注当天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,如专业课作业、团日活动方案修改;黄色标记重要但可延后1-2天的任务,如推文初稿撰写;蓝色则是志愿活动报名等弹性任务。优先保障学业和关键工作,再用弹性任务为课余生活增添色彩,这样才不会让自己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地。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,更是他提升效率的关键。上课前10分钟,他会快速梳理新课核心知识点;往返宿舍与教学楼的路上,他经常用英语单词音频磨耳朵;学生会工作的空闲间隙,他也不忘打开百词斩背诵几个单词;即使在实践项目调研的休息时间,他也在用表格及时记录数据。这些零散的时间看似短暂,积累起来却能完成不少事。谈及时间管理工具,郑王梓分享了自己的纸质小笔记本:“手写清单能让我更清晰地把握任务节奏,但在信息化时代,大家也可以尝试电子工具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。”

大一上学期,郑王梓在《高等数学》期中考试中发挥不佳,与自己“90+”的目标差距悬殊,焦虑一度萦绕着他。但他没有沉溺于负面情绪,而是先理性归因——“问题出在知识点掌握不熟练”,再制定改进计划:每周末练一套高数题,定期找老师答疑,把焦虑转化为具体行动。最终,他的高数期末成绩提升到97分,也总结出应对学业困境的“三招”: 第一,别放大负面情绪,遇到难点或考试失利,先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现象,不是能力问题;第二,用小目标积累信心,比如攻克编程难点时,先定“今天学会1个函数的用法”,小成功会慢慢搭建起自信;第三,主动寻求支持,别独自硬扛,找老师答疑、和朋友倾诉都能缓解压。

尾声

“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,浅浅的日子我们深深地过。”郑王梓把这句话写在计划本扉页上,也用行动践行着这份从容与坚持。从适配大学节奏到平衡多任务,从突破学业瓶颈到深耕实践创新,他用笃行与巧思,在人工智能专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愿这份经验能给新生们带来启发,在大学的时光里,找准方向、脚踏实地,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与精彩!

【信语】郑王梓:以笃行破万难,以巧思绘青春
2025-09-06 西建大信控 点击:[]

编者按:弦歌不辍,薪火相传,从校园到职场,从学业到事业,在生涯旅途的一个个十字路口,我们在抉择中锚定方向,在可能中追寻答案,用亲身实践回答青春与岁月,书写光荣与梦想。

麻豆在线 推出“信语”栏目,邀请行业专家、知名校友、优秀学子等,书写他们砥砺奋进的奋斗历程,讲述他们弥足珍贵的经验心得。让我们共同循着他们的足迹,踏寻属于我们的道路与答案。

九月伊始,又是一年迎新时,新的信控人们也即将踏上自己的“星辰大海”。“信语”推出“致新生”系列,让我们走进郑王梓同学的学习和生活,聆听他的成长故事。

郑王梓,共青团员,人工智能2403班团支部书记,信息与控制学院学生会交流实践部成员,校学生会综合事务部成员。大一学年平均学分绩点4.18,位列专业第二。曾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赛区三等奖,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铜奖,校级手语操比赛特等奖。曾担任“灵玉奇猕智联队” 寒假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,校级重点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,负责国家级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一项,参与共创专利三项。  

一、找准方法,笃学成长

作为一名新生,面对课程带来的压力,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。刚踏入大学校园,郑王梓便通过“学习、观察、交流”三步法,快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。开学前,他主动搜集大学学习方法论,通过Bilibili,微博等网络媒介,参考学习类up主分享的认知框架搭建方法,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应用;课堂上,他专注捕捉老师强调的知识重点与考核方向,精准把握学习核心;课下,他积极向学长学姐请教不同学科的学习技巧与考试形式,尤其针对编程类课程,他深知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,课后主动编写代码、反复实践,杜绝“纸上谈兵”,让知识在实操中落地。在设定学业目标时,郑王梓没有局限于“考高分”的表层追求,而是结合人工智能专业方向,将目标拆解为“基础课打牢、专业课争先、科研竞赛入门”三个维度。他坚信“取法乎上得其中”,用具体数值让目标更易落地。这种清晰且有层次的规划,为他的大学学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科学的学习策略也是成就一份良好的成绩单的关键。在郑王梓看来,课前预习无需逐字啃教材,而是通过浏览课程目录明确核心知识点,再找简要的讲解视频了解概念,20分钟的预习就能让课堂听讲更有针对性。课堂上,他优先紧跟老师思路,不纠结于记全笔记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课本空白处作记录,避免打断听课节奏,课后再通过请教老师或查资料解决。每天晚上,他都会花30分钟复盘当天所学,坚决保证日日清,不给新的一天留昨天的问题。

“坚持做一个解决问题的人”,这句从初中就伴随他的座右铭,成为他学习路上的“指南针”。大一学习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时,他曾多次遭遇代码报错的困境,但他没有选择放弃或直接翻看标准答案,而是先逐行检查代码逻辑、标记可疑函数,再对照课本同类项目寻找差异,最后反复调整参数,直到成功解决问题。这个过程不仅帮助郑王梓完成了作业,更让他对代码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二、躬行实践,多维提升

课程学习之余,郑王梓也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活动。对他来说,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、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,不仅能挑战自我,获得各种奖项,也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升华。“数学建模备赛时,我把线性代数、概率论的知识用到实际问题中,还学会了SPSS、MATLAB等工具,编程实践能力提升特别快。”对于新生如何选择竞赛,他建议:“先明确未来方向是偏软件还是硬件,再结合自身基础和兴趣,通过校内培训、学长学姐分享了解竞赛流程,从小型赛事开始积累经验。大学的容错率很高,有尝试才有故事。”

作为“基于深度学习的害虫识别算法研究”省级创新项目负责人,郑王梓深谙“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”的道理。面对复杂田间环境下害虫识别精度低的问题,他从《计算机组成原理》的量化知识中找思路,用INT8量化技术压缩模型体积,既解决了手机端部署卡顿的难题,也吃透了“精度与算力平衡”的理论逻辑;当田间数据稀缺时,他借助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》的样本分布知识,用GAN生成对抗网络合成复杂场景样本,让抽象的“数据增强”理论变成可操作的方案。参与科研不必畏惧难题,主动从课堂理论中找方法,把课本里的公式、算法落地到具体问题中,既能推进项目,也能让理论学习不再空洞。这种“做中学、学中悟”的方式,正是他在实践中成长的核心密码。

三、全面发展,稳定心态

身兼多份学生工作、参与大量实践活动,还要保障优异的学业成绩,郑王梓的秘诀在于“明确优先级+巧用碎片化时间”。他会为每天的任务制定“三色清单”:红色标注当天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,如专业课作业、团日活动方案修改;黄色标记重要但可延后1-2天的任务,如推文初稿撰写;蓝色则是志愿活动报名等弹性任务。优先保障学业和关键工作,再用弹性任务为课余生活增添色彩,这样才不会让自己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地。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,更是他提升效率的关键。上课前10分钟,他会快速梳理新课核心知识点;往返宿舍与教学楼的路上,他经常用英语单词音频磨耳朵;学生会工作的空闲间隙,他也不忘打开百词斩背诵几个单词;即使在实践项目调研的休息时间,他也在用表格及时记录数据。这些零散的时间看似短暂,积累起来却能完成不少事。谈及时间管理工具,郑王梓分享了自己的纸质小笔记本:“手写清单能让我更清晰地把握任务节奏,但在信息化时代,大家也可以尝试电子工具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。”

大一上学期,郑王梓在《高等数学》期中考试中发挥不佳,与自己“90+”的目标差距悬殊,焦虑一度萦绕着他。但他没有沉溺于负面情绪,而是先理性归因——“问题出在知识点掌握不熟练”,再制定改进计划:每周末练一套高数题,定期找老师答疑,把焦虑转化为具体行动。最终,他的高数期末成绩提升到97分,也总结出应对学业困境的“三招”: 第一,别放大负面情绪,遇到难点或考试失利,先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现象,不是能力问题;第二,用小目标积累信心,比如攻克编程难点时,先定“今天学会1个函数的用法”,小成功会慢慢搭建起自信;第三,主动寻求支持,别独自硬扛,找老师答疑、和朋友倾诉都能缓解压。

尾声

“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,浅浅的日子我们深深地过。”郑王梓把这句话写在计划本扉页上,也用行动践行着这份从容与坚持。从适配大学节奏到平衡多任务,从突破学业瓶颈到深耕实践创新,他用笃行与巧思,在人工智能专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愿这份经验能给新生们带来启发,在大学的时光里,找准方向、脚踏实地,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与精彩!